砚山县中医医院发展纪实
2009年春节前,砚山县中医医院召开全院职工大会,院长谢树碧同志向全院职工公布了一组具有历史意义的数据:2008年业务收入1125万元,药品占业务收入的36.57%。这是砚山县中医医院自1983年5月1日正式开诊25年以来,医院的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,标志着医院进入稳步、快速发展时期。
砚山县中医医院几经沉浮,几经磨难,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,终于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,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,为砚山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回顾中医院的发展历程,凝聚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,凝聚了几代中医院领导寻求发展之路的艰辛,凝聚了无数中医院人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工作……
艰难创业之路
为了更好的贯彻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方针,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, 1980年,砚山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医医院。从此,拉开了砚山县中医医院建设的序幕。1983年5月1日,医院正式开诊,全院共有职工12人,当年全院收治门诊病人3696人次,年业务收入8848.58元。
由于受社会经济及自身业务条件的制约,至80年代末期,中医医院的业务发展比较缓慢,业务收入一直维持在10万元以下。
90年代以后,中医医院业务逐步转移到砚华东路繁华地带,通过不断的新建和扩建,医疗业务用房和诊疗设备配置处于全县领先地位,服务水平快速提升,业务范围不断扩大,医院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春天,1996年,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,1997年,以综合考评分813.14分的成绩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“二级乙等中医医院”。
新世纪的开初几年,虽然业务收入增长到300多万元,但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,中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引进带来的大量债务,压得中医院喘不过气来。医院的发展进入了痛苦的徘徊期,甚至连职工的工资都得不到保障,一时间人心惶惶,思想涣散,积极性低落,一些业务骨干申请调离,服务质量明显下滑,社会上也传出了即将撤并或改制的消息,中医院何去何从?是否能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生存?
规范管理制度,夯实人才根基
2004年9月,新的医院领导班子成立。如何才能摆脱困境,带领全院职工找到发展之路?严峻的形势摆在了新的领导班子面前,任重而道远……
通过深入科室调研、和业务骨干探讨,集思广议,理顺了“稳定是根本,人才是基础,管理是关键,硬件是保障”的发展思路。他们制定出 “改善福利,稳定队伍,培养人才,推动医院良性发展”的工作方针,深化科室和个人双向选择的人事制度改革,确立院、科二级法人管理模式,强化全额成本核算,制定了管理制度、考核标准及分配方案。队伍稳定了,职工积极性逐步调动起来,工作局面随之打开,医院一步步走出困境,红红火火大发展的势头覆盖了医院的每个角落,2005年业务收入454万元…2010年2072万元,短短5年的时间里,连续突破了千万元、二千万元,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。
加快人才的培养,为医院的发展积蓄力源。在人少、工作繁重的情况,依然坚持全员轮训的方针,外引内联,将业务技术人员送到北京301医院、广安门医院、昆明医学院第一、第二附属医院、昆华医院等国内学科较为先进的医院进修学习,不断提高整体业务素质,引进新技术、新疗法。同时,依靠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、云南省中医学院、昆明市中医医院中医专科优势,配合万名医师下乡活动,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专业技术优势,开展各中医专科的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。结合“名医”建设,从年轻的中医骨干中选出优秀人才,跟师本院中医专家和省级中医专家,注重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,为临床专业人员搭建业务发展平台。2005年前,医院没有一个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,今天,已经拥有12位副主任医师,37个中级职称,研究生2人,本科学历60人,大专学历67人,人才梯队更趋于合理化。形成浓厚的业务学习气氛,各专业科室崇医尚学,积极开展学术研究,近两年先后有百余篇论文被国家级、省级杂志选用、交流;开展新技术、新业务40余项,“耳体点压治疗顽固性呃逆”、“碘酊治疗前庭大腺囊(脓)肿临床示范研究”两项科研获砚山县200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,“运用两种中药制剂治疗AIDS/HIV疗效观察” 获砚山县200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,一人被授予“全国基层名中医”荣誉称号。
作为集医、教、研、防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,为实现以教促医、以医促教、教学相长的双赢格局,积极开展医学临床教学工作,已成为文山卫校教学医院、云南省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医院、云南中医学院实习医院。在教学中重点抓“三关”教育,近十年来,累计带教各类院校实习生1000余人次。目前,正积极按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标准,加强硬件设施、师资力量和教学能力等建设,把中医医院建成云南中医学院教学医院。
凭特色打造品牌,增强核心竞争力
以西医的先进技术搭建基础平台,以中医的整体辨证施治突出中医特色,使两种医学体系即能按各自的内在规律发挥独特作用,又能相互取长补短,让他们有机地、辨证地结合起来,发挥1+1大于2的医学优势。在各临床科室大力推进中医中药的合理应用,将中医药绿色、负作用小、全面调理扶正的优势尽量发挥出来,以构建特色差异化优质服务。
医疗质量的提高是医院永恒的主题!狠抓诊疗活动规范化和核心制度的落实,医院成立了医疗护理三级质控网,建立了医疗护理质量人人参与、层层把关、重要时间行为位点重点监控的立体质量控制体系。以临床路径推广应用为契机,将“重点学科”和“学科重点”辨证地应用于医疗护理质量的管理,遴选各学科重点疾病纳入临床路径管理,规范了各学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病的诊疗行为,增加诊疗活动的计划性,降低随意性,使各学科重点疾病的医疗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。初步实现了医疗质量关口前移的质量控制目标。
为规范财务和药房管理,2005年引进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。几年来,累计投资100多万元,从单纯的财务、药房管理,延伸至“以病人为中心”的电子处方、电子病历、医学影像(PACS)、医学检验(LIS)等全面的临床应用管理系统,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,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。规范的管理,优质的服务构成了核心竞争力,促进业务迅猛发展,同时,也摆脱了“以药养医“的恶性循环,几年来,药品收入一直控制在38%以内。
用文化营造氛围,提升医院软实力
“仁、和、精、诚”的核心价值观,“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质量而创新”的核心使命,“扬岐黄德术之道,助人类健康幸福,促社会和谐发展”的根本目标,无不体现了“以人为本、以病人为中心”的企业文化精髓。敢于创新,冲破难关,突破现状,我们要建立一个长盛不衰的事业理念,建立一个比个人生命更伟大、更持久的组织,并扎根于永恒的核心价值观,为利益之外的追求而生存,并能以内生的力量,不断地自我更新而长盛不衰的团队精神,来塑造全体干部职工做快乐的工作者,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。涵盖文化精髓的《员工手册》,切合自身特点的院徽、院歌,将砚山县中医医院的企业文化、中医特色充分地展现出来,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提升医院软实力、打造中医文化品牌。几年来,医院连续几届被授予省级“文明单位”荣誉称号,被州县人民政府授予“先进集体”,党支部多次被授予“先进党支部”,医技科被授予“青年文明号”、妇产科荣获“巾帼文明岗”……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硕果累累,得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。#p#副标题#e#
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为长远发展续航
医院业务的快速发展,使医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的矛盾突显出来,狭小的就医环境、拥挤的病房、陈旧的设施成了每年民主座谈会定格的主题,更阻碍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,形成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。
2007年,新医院的建设进入规划、筹备期。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项目得到发改委的立项批复。获得210万元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(国债)项目资金。项目立项了,但五千万元的建设资金如何筹措?仅靠我们一年几百万元的业务收入,能背负如此沉重的债务吗?一方面是业务发展与基础设施日趋尖锐的矛盾,另一方面是建设后沉重债务负担的巨大风险,搬还是留?“20多年发展的艰辛坎坷,印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,更使我们获得了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,要长期发展,必须突破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。依靠我们的胆识和魄力、依靠我们具有坚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职工队伍,我们必定能战胜困难”,院领导几经讨论、研究,最终达成共识,毅然决定: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,将中医医院整体迁建,建设一个业务用房结构合理,就诊环境优美,诊疗设备先进,服务功能多元化,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型现代化中医医院。
2009年7月-2011年7月,仅仅两年的时间,崭新的中医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。新医院总建筑面积一万七千多平方米,层流净化手术室、中心供氧、中心负压,双回路供电系统,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齐全,病房内宽敞明亮,设施齐全;病房外环境优美,空气清新,中医医院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。
搬迁后的中医医院,设有肛肠科、老年病科、妇产科、外一科(结石病科)、外二科(普外科)、骨伤科、内科、针灸科、儿科等九个住院科室。开放病床280张。核磁共振、CT、DR、彩色超声诊断仪、钬激光等一台台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,为今后的业务拓展和技术更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2013年8月,经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,砚山县中医医院通过上级专家组的评审,晋升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。
展望
昨天,已经成为过去,今天,我们应该展望未来。中医医院全体干部职工,有信心、有决心,在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,迎着改革开放的大潮,沿着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,奋勇前进,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,为砚山的社会经济发展,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