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节气养生】大寒:牢记三件事,保你一冬不受寒!
大寒,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十二月中,解见前(小寒)。”
“大寒为中者,上形于小寒,故谓之大……寒气之逆极,故谓大寒。”
这时寒潮南下频繁,风大,低温,地面积雪不化,呈现出冰天雪地、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。
“小寒大寒,杀猪过年。”
古有“大寒大寒,防风御寒”之说,因此大寒养生特别注重防寒。
第一件事——防寒
大寒期间,天寒地冻,寒邪侵人,易使人体气血流行不畅,血脉筋脉拘急,所以冬季是脑血栓、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关节痛、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节,保暖也就变得更重要。
中医认为,头是各条阳经会聚之处,心为阳脏贯通胸背,寒易从脚而生,因此,头部、胸背部、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。
1、护头颈
头部是神经中枢所在地,中医讲“头为诸阳之会”;而颈部脂肪少,又是劲动脉所在地,散发的热能较大。头颈受风寒侵袭,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、头痛,甚至心脑血管疾病。
民间有"冬天戴棉帽、如同穿棉袄"的说法。在寒冷的条件下,如果只是穿得很暖,而不戴帽子,体热就会迅速从头部散去。
小编建议:高领衣服、围脖等可以保护颈部。
2、护腰背
后背是人体督脉的循行之处,督脉被称为“阳脉之海”,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。
小编建议:腰背保暖最好的方式就是晒太阳,有太阳的时候,背对太阳而晒,可壮养人体之阳气,使全身气机调和畅达。
平时可用双手搓腰,两手对搓发热后,紧按腰眼处,每天早晚各一次,每次做50~100遍,能温煦肾阳、畅达气血。
3、护腹部
腹部是连接身体上下的枢纽,人体身上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此,如神阙、气海、关元等。
建议:腹部保暖除了平时要保证穿着外,也可两手搓热后按摩腹部,来提高自身的驱寒能力。
4、护双足
脚踝部有200多个穴位,是人体“小心脏”。而脚离心脏最远,供血少,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,“脚冷则全身冷”,寒气很容易从脚底侵入。
小编建议:每天用热水泡脚,促进周身血液循环,使全身都暖和起来。每次泡脚20分钟,水温42℃左右最佳,同时可按摩脚掌的涌泉穴,起到调理脏腑、舒通经络的作用。
第二件事——多吃温
中医有“寒者温之”的原则,认为温性食物,如羊肉、牛肉、鸡肉、猪腰等,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,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,非常适合冬季食用。
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讲到:“三九温补食药疗,固肾养心羊肉尝”,冬日家中不妨煮些山药羊肉汤、羊肉羹、当归山鸡汤等,都是此时温补的佳品。
中医还有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的说法,萝卜性凉,有生津化痰、消食和胃之效,炖肉时不妨加几块萝卜。
大寒时节吃什么好呢?
■ 温性食物
中医认为,羊肉、狗肉、桂圆、韭菜、核桃、小米等食物具有温阳益气的作用,适量多吃可提高御寒能力。相反,鸭肉、螃蟹、香蕉、黄瓜、梨、绿豆、甲鱼、田螺等凉性或寒性的食物最好少吃。
■ 含钙含铁的食物
医学研究证明,怕冷与饮食中矿物质缺乏有关,尤其是缺钙,会影响心肌、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。因此,冬季不妨多吃点牛奶、豆制品、虾皮等富含钙质的食物。此外,胡萝卜、地瓜、莲藕、大葱、土豆等根茎类蔬菜中含有大量矿物质,经常食用也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。
第三件事——防干裂
冬季是手足皲裂多发季节,不少人手指头、脚后跟裂口、出血,严重者甚至继发感染,疼痛难忍。
如果只是单纯的由于冬季气温低、皮脂腺分泌减少造成干裂问题,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保湿。不妨试试这几招:
1、减少用凉水的次数,避免皮肤因受凉而减少对皮脂的分泌。每次洗手后都要涂抹护手霜。
2、晚上用热水浸泡手足后,涂上防裂油、甘油、凡士林等,再戴上手套或用塑料袋裹上,促进皮肤吸收营养。
3、有足跟开裂的,不妨试试橘子皮泡水。橘子皮3—5个,放入盆里加开水泡2分钟,先洗手再泡脚至水不热为止,每天晚上洗一次,连洗3—4天,手脚干裂粗糙就会逐渐消失了。
编辑:营销科
医院急诊急救电话:0876-3122423 3120120
医院地址: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江那镇江那南路8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