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党史学习】来中国支援抗战,他将手术站设在离战火最近的地方
时间:2021-09-27 18:30来源:发布人:丁路萌浏览:次
柯棣华,原名德瓦卡纳特·桑塔拉姆·柯棣尼斯,是中国人民所熟悉和敬重的国际友人。1910年10月10日,柯棣华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的绍拉普尔。好家风塑造了他勤奋学习、努力拼搏的性格。1928年,他考取了当时最有名气的大学之一——浦那德干学院,开启了他学医的历程。1932年,他进入印度建校历史悠久的孟买格兰特医学院学习,于1936年毕业,获得医学学士学位。因其成绩优异,他被留在格兰特医学院担任生理学助教,后又取得住院大夫资格。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柯棣华的心此时已经与中国人民连在一起。
国际主义精神
正当中国遭受日军侵略之害时,印度在国大党主席尼赫鲁的号召下,掀起了广泛的援华运动。目睹中国人民惨状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给尼赫鲁写信,请求尼赫鲁捐助物资。在尼赫鲁的支持下,印度援华医疗队成立。援华医疗队医生名额5名,计划在中国服务期限是1年,到期后再换第二批,如此延续,直到胜利。柯棣华给援华医疗队特别委员会写信,表达了自己希望参加援华医疗队的愿望,但回信中以“冒着生命危险、妨碍深造、失去可能获得理想工作的机会”为由,让他再三考虑。为了增加自己能够参加援华医疗队的胜算,柯棣华给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的父亲写了一封信,动员父亲帮助他参加援华医疗队:“我非常希望您能以一向对我的慈爱,允许我获得一生中这次难得的机会。”柯棣华本来有着很高的医学造诣,有着很广阔的医学前途,但是他宁愿放弃这些机会和前途,投入到帮助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队伍中。柯棣华的父亲被儿子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所打动,并最终帮助儿子成为援华医疗队5名医生中的1名。
印度援华医疗队于1938年9月1日乘船离开印度,9月17日抵达广州,后在武汉、宜昌、重庆工作将近半年,又冲破重重阻挠,到达延安。
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
经过长途跋涉,柯棣华等人来到革命圣地延安,开启了他人生新的旅程。他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让人印象深刻。他从当地地理概况、风土人情学起,从与他接触过的革命领袖、普通士兵身上学习。延安的条件艰苦,让柯棣华对在此进行革命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肃然起敬,进而感染他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。
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有了了解之后,柯棣华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中。早在来延安之前,柯棣华在重庆呆过一段时间。当时,柯棣华就非常认真地学习中文。柯棣华学习中文,没有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,更多的还是希望体察文字背后的中国文化。柯棣华学习中文有一个特点,就是学了之后就要用,比如他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时候,看到“马马虎虎”“粗枝大叶”等词语后,在医务室对护士进行工作部署时就用到了这些词,做到了学以致用。他在医院讲课的时候、在战斗中为伤病员做手术的时候,因他通晓中文,可以更好地让学员理解他的意思,让伤病员更好地配合他的治疗。
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
柯棣华在延安的时候,被安排在了八路军军事医院工作,从那时候就能看出他对工作极端负责。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指出:“同周围的医院相比,这是一所模范医院,它不仅是为正在作战的战士们服务的,还要给数千名学生兵和军队管辖的各种机构的工作人员看病。这里的工作可不像在战地医院里那样,动不动就切胳膊截腿的,而必须像私人医院一样,兢兢业业悉心照料病人。因此,我将充分利用这一机会。”柯棣华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医院工作中。他去抗大、陕北公学等学校,为学校师生检查饮用水;外出巡诊,即使走再远的路也要完成任务。同时,他还经常为老远赶来的乡亲们治病,被伤员称为“贴心大夫”。
1941年1月,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。他的工作量随着新职务的任命有所增加,既要讲课,又要培养新人,还要亲自做手术。为了培养更多高质量医学人才,他必须撰写教材。为此,他付出了比常人多的心血和努力。为了写《外科总论》这本教材,他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,先用英文写,再翻译成中文,常常写到深夜。当时连个煤油灯都没有,只能在一盏小小的植物油灯下熬夜坚持。
在医院,柯棣华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骨干医生。他对这些骨干医生的培养是细致的也是严格的。柯棣华的一个名叫邢竹林的学生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:“拂晓前的寒风,透过门窗的缝隙,有时冻得人直发抖,但他每次都要看我缠好最后一圈绷带才肯离去。这样的指导,对那时还是一个学生的我,曾给了多少鼓舞和教育啊!”在一次手术前,柯棣华严肃命令一个做助手的学员洗第四次手,因为前三次洗手没有按照要求去做。对学生学员的关心和严厉,都是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体现。
抢救伤病员舍己为人的精神
柯棣华的使命是在战火中为更多的伤病员进行救治。在前线,柯棣华实现了救治更多伤病员的愿望。
在一次为期13天的战斗中,柯棣华医疗队将手术室设在离火线很近的地方,废寝忘食地抢救了3800余名伤员。聂荣臻对柯棣华有个很高的评价:“他不顾个人安危,将手术站设立在离前线的最近处。在一次战斗中,他为了抢救伤员,三天三夜未曾休息。以忘我的精神为伤病员服务,柯棣华大夫是个突出的典型。”
众多的伤病员在柯棣华精湛的医术下得以痊愈。在北方分局工作的任远在执行紧急任务的时候,不慎右脚踝被小树杈刺破,后在渡河过程中灌进去不少沙粒,导致右脚、右小腿肿大。被送到军区卫生部,医生告诉他需要做截肢手术。后来,请来柯棣华为他诊治。柯棣华说:“不必截除,右腿可以保住。”在柯棣华认真细致的治疗下,任远伤口愈合出院了。
1942年7月7日,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1942年12月9日,因病抢救无效,不幸逝世于河北唐县葛村,年仅32岁。28岁时柯棣华来到中国,用自己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品德献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,32岁时光荣牺牲,他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奋斗朝气留在了中国。
来源:党史学习教育
编校:营销科
医院急诊急救电话:0876-3122423 3120120
医院地址: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江那镇江那南路8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