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文化

秋季进补有讲究,中医教你正确“贴秋膘”

时间:2025-09-25 17:45来源:发布人:马荣梅浏览:

  “贴秋膘”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习俗,指在秋季来临之际,通过增加进食,补充能量,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。这却是中医因时制宜养生理念的生动体现。下面就从中医的角度来解读一下“贴秋膘”这一习俗。

  一、为什么秋季要“贴秋膘”

  “贴秋膘”的习俗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,旨在顺应自然规律。中医讲究天人相应,自然界的阳气遵循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的变化规律,“贴秋膘”实际上是顺应了自然界“秋收”的特点。《黄帝内经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强调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”,主张秋季应收敛神气,使志安宁。

  01  弥补夏季损耗

  俗话说“一夏无病三分虚”。夏季炎热,人们常常食用冰镇瓜果、冷饮凉茶等消暑解热,导致体内寒湿蕴积,易伤脾胃。加之夏季高温暴汗,气随汗液而脱,津血同源,过汗也会伤阴血。

  02   为冬季储备能量

  秋冬季自然界阳气渐衰,天气转凉,人体需要更多能量来维持正常体温和生理功能。气血不足的人常会出现畏寒怕冷、手脚冰凉等症状。秋季补足气血,是为冬季抵御寒冷做准备的最佳方式。

  二、哪些人适合“贴秋膘”

  “贴秋膘”并非人人适宜,传统上更适合在夏季体力消耗较大、体重减轻、偏瘦且脾胃功能尚可的人群。以下几类人群通常可以考虑适当进补:

  1.体重偏轻者:体重指数(BMI)小于18.5者,需要适当补充营养。

  2.气血虚弱者:平时体质较弱,容易疲劳、怕冷、手脚冰凉的人群,适当“贴秋膘”有助于补益气血。

  3.特殊人群:如孕妇、哺乳期妇女,以及病后或术后处于康复期的患者,这些阶段需要更多营养支持。

  三、哪些人需谨慎“贴秋膘”

  以下人群在秋季进补时需要格外注意,甚至不宜盲目“贴秋膘”:

  1.肥胖或超重者,BMI > 24则不推荐贴秋膘,容易加重肥胖,增加代谢负担。 

  2.“三高”人群,需谨慎,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,否则容易加重心脑血管及肝肾负担。 

  3.脾胃功能不佳者,宜先调理脾胃,不宜立即进补,否则加重脾胃负担,导致消化不良。

  4.胃火旺盛者,应先清热泻火,再考虑进补,否则加重内热,导致便秘、口臭等。

  此外,老年人及儿童消化功能相对较弱,如果过度进补,会加重脾胃负担,不利于消化吸收。脾虚者同样要慎重,食用过多肉类会阻碍脾胃运化,使脾虚进一步加重。

  四、 如何正确“贴秋膘”

  想要科学有效地“贴秋膘”,应遵循以下原则:

  01  循序渐进,先调脾胃

  经历夏季后,脾胃功能可能较弱,不宜立即大量进补油腻之物。可先食用一些富有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来调理脾胃功能,如山药、红枣、莲藕、薏苡仁、茯苓等。

  02   滋阴润燥,增酸减辛

  秋季气候干燥,易耗伤人体津液。饮食应以滋阴润燥、养肺生津为总原则。

  多吃白色食物:中医认为白色入肺。可多吃百合、银耳、莲子、莲藕、山药、白萝卜、梨等白色食物,有助于养肺润燥。

  增酸减辛:酸味能收敛肺气,辛味则发散泻肺。秋季宜收不宜散,因此可适当多吃柑橘、山楂、猕猴桃、柚子等酸味果蔬,而减少葱、姜、蒜、辣椒等辛味食物的摄入。

  03   合理选择蛋白,荤素搭配

  贴秋膘不等于只吃肉,要注重营养均衡。

  优质蛋白选择:鸭肉(养胃生津)、鸡肉(温中益气)、鱼肉(高蛋白低脂肪)、瘦猪肉、牛肉等均可适量食用。成年人每日肉类摄入量建议控制在120-200克。

  多食绿叶蔬菜:选择应季绿叶菜,如菠菜、芥蓝、莴笋等来补充维生素。

  04   推荐食疗方

  百合银耳雪梨饮:梨养阴生津、化痰止咳。百合养阴润肺、清心安神;银耳补气润肺、滋阴生津。此饮清润可口,适合大多数人秋季饮用。

  山药莲子粥:健脾益胃、养心安神,适合脾胃虚弱者。

  沙参玉竹老鸭汤:养阴润肺、生津止渴,适合肺阴不足者。

  五、“贴秋膘”的注意事项

  不宜过度进补:“贴秋膘”重在适度,过量进食高热量食物可能导致肥胖,并增加高血压、高脂血症等慢性病风险。

  避免过于油腻厚味:进补应以清补、平补为主,选择营养丰富但不过于油腻的食物,避免加重肠胃负担。

  因人而异,因地制宜:进补需考虑个人体质、年龄、身体状况等因素,没有统一的标准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

  结合适度运动: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温和运动,如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能促进气血运行,帮助营养吸收。

  总结下来就是秋膘非肥膘,调理脾胃为先;润燥胜滋补,平衡阴阳为要。

  “贴秋膘”是古人留下的一种养生智慧,关键在于顺应天时,并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补。